重点布局:苏州生物医药的“国家级”之路

 

十二年前

独墅湖畔两栋灰橙相间的大楼拔地而起

“BioBAY”成为园区最早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

十二年间

“BioBAY”诞生了一大波明星药企和创新机构

涌现了一大波顶尖生物医药团队和人才

十二年后

园区生物医药腾飞崛起

走出了一条耀眼的“国家级”之路

日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 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

跻身国家战略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这是苏州培育的

第一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紧接着 12月24日 苏州市人民政府又发文 命名苏州工业园区为 苏州市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园区生物医药

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园区生物医药“两大军团”

园区生物医药“抗癌军团” 

▽▽▽

目前中国市面上 三款国产抗癌药PD-1单抗

另外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 有望近期在国内上市

园区生物医药“上市军团” 

▽▽▽

在港交所开辟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新规后 18年8月起 国内共有14家企业赴港上市 (新药13家,器械1家) 其中 园区企业7家 占到了半壁江山

一般产业载体招商的时候

主要考虑税收和就业

而BioBAY不走寻常路

从一开始就放眼全球

瞄准拥有高端技术的新团队或初创公司

至今园区已聚集了20多家全球顶尖高校院所和创新机构、包括全球多位诺奖获得者在内的专家顾问团队、数十位中外院士领衔的重大创新团队、100多位生物医药类顶尖人才团队、1300多家新药研发企业以及3万多名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十年孕育 这些新药创新的有生力量终于破土而出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 也交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在今年还超越了 中关村和上海

园区生物医药的背后力量

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园区并不具备太多先天优势 与生俱来的“亲商基因” 是推动产业不断向前的重要引擎 于是园区诞生了 “B村”的“小二” 

▽▽▽

 工作在BioBAY的人们喜欢将它称为“B村”,一个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生态在这里初见端倪。

园区专门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专业顾问”的形式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包括项目对接、技术引进等一系列服务,这支服务团队将落户园区的人才和企业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 “小二” 。 “客官”需要什么,“小二”马上就办。

科研企业的“邻里中心” 

▽▽▽

这个指的是公共技术平台。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园区拥有已建和在建的重大公共技术平台 超过10个 ,涵盖孵化、加速、成长等企业生命全周期。

正是依托这些“邻里中心”,园区形成了国内最集聚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 特色产业集群 ,一 个 相对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在这里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生物医药类企业覆盖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既有200多家以从事传统制药业务为主的外资药业企业包括礼来、GSK、碧迪、强生等巨头,又有数百家专注研发、潜力巨大、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创新药企业,还有一大批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孵化期企业。

资本的“雨露”

▽▽▽ 

多年来,园区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的产业基金发展,并与国际化基金合作,营造优质的资本环境。一系列举措都增强了产业园与资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寻求资本支持。

2013年,BioBAY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了新建元生物产业基金;

2018年,BioBAY 与苏州工业园区中方财团共同发起成立了聚明创投。

此外,BioBAY还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毓承、美敦力基金、泰福资本和礼来亚洲等知名的产业基金。

截至目前,园内企业的总融资规模已超过 500亿人民币 。

园区生物医药将“如虎添翼”

入选国家战略新产业集群 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 插上了一对“翅膀”

▽▽▽

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

建立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公共支撑项目等重大项目储备库

重大项目将获得较大额度和较长期优质信贷支持

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知识产权服务重点技术研发专项债券融资人才奖项计划实施等方面将获得支持;

产业集群建设和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园区刚刚“入群” 效 果就已经显现

日前,苏州市工信局出台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

确定了今后的

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发展等目标

也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年 园区生物医药不断“增值” 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并且锻造出了迈步未来的坚韧力量 期待园区生物医药 在“国家级”之路上越走越远

 

2020年4月26日 15:55

相关文章